您好,欢迎您访问许昌市市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动态资讯
公司动态
工程信息
媒体报道
行业资讯
地址:许昌市建安大道125号
传真:0374-2166168 2162333
E-Mail:1120351980@qq.com
网址:www.xcsszsy.com
动态资讯 首页 > 动态资讯 > 媒体报道

下水道疏挖工:不惧脏累治疗城市“肠胃病”

发布日期:2015-03-13 浏览次数:7213 次

    下水道疏挖工,一个很多人都不了解的群体,他们整日承受臭气的熏蒸,整日挖掘恶臭的污泥,有时甚至徒手清除污物,又脏又累。他们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愿以自己一身泥,治疗城市“肠胃病”,换来城市的净和美。2月28日,记者跟随下水道疏挖工,体验了他们工作的艰辛。


□记者 李盼 文/图

体验职业:下水道疏挖工

体验时间:2月28日

体验地点:兴华路

    看似简单的动作,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挖泥勺怎么也无法直立进入水中,记者初试落败
    2月28日上午,阴,初春的寒风让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9时许,在许昌市市政实业有限公司养护事业部养护二部经理姚俊民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许昌市兴华路,此时,下水道疏挖工李少增正手持一根长约4米的竹竿,陈英杰则手握一条粗绳,他们弯着腰疏挖一口窨井内的污泥。
    记者走近一看,井盖背面附着有陈年污物,如铁锈一般,井壁黑乎乎的,已完全显现不出砖的模样。井中是一池黑水,风一刮,散发出阵阵恶臭。竹竿和绳子的底端就隐没在这黑水中。

     只见陈英杰弓着腿,弯着腰,用力一提,一个盛满黑色污泥的扁圆形桶就出了水面,桶内的污泥随即被倒进一旁半人高的大桶内。

     “这是特制的挖泥勺,这个桶是活动的,它一头连接竹竿,一头连接绳子,通过两个人的配合,把泥挖出来。据说这个工具还是咱许昌人发明的呢。”李少增笑着说。

     看完二人的作业流程,记者跃跃欲试。李少增向记者讲起挖泥的诀窍:“这桶得直着下去,用力往下按,然后往前推,再把桶放倒就行了。”
    虽然李少增所讲的技巧记者一听就懂,真正操作起来却很难。记者垂直握着重五六公斤的竹竿,缓缓将桶放入水中,但是一沾水桶就“卧倒”了,怎么也不能保持李少增所说的直立状态。
     “这桶怎么直不起来啊?”记者很着急。李少增赶紧支招儿:“你得在它自然垂直的时候猛一下插到水里。”
     记者按照李少增所说的,快速地将桶往下插,桶碰到了硬硬的污泥,这次总算成功了。
    疏挖工作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诀窍 记者尝试了几次便觉胳膊发酸,双手发麻
     “推,使劲儿把桶往前推。”李少增继续指点记者。记者双手紧握竹竿,双腿一前一后迈开,身体拼命往后倾,可竹竿纹丝不动。记者再次用力,双脚却因地面的油污不断向前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竹竿微微倾斜,记者终于感觉到桶前进了些许。
    紧接着,记者又将竹竿往回收并向下按,使桶处于平躺状态。这时,负责拉绳的陈英杰弯下腰,双手向上拉绳子,没几下,桶就出了水面,可结果令记者大失所望:桶内只有少许污泥和脏水,远不如之前的量多。“怎么这么少啊?”记者不解地问。陈英杰则笑着说:“力量小,桶下得不深。”
    得知了失败的原因后,记者决定再次尝试。当桶插入污泥后,记者握着竹竿使劲儿向下捣了捣,这次陈英杰提上来的桶果然装满了污泥。
    “不容易吧?”看着记者吃力的模样,在一旁指导的姚俊民问道。“嗯!”记者气喘吁吁。
     “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很困难,不但需要力气,还需要诀窍。新手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熟练起来。老李和老陈都是干了20多年的老手了,比较熟练。”姚俊民说道。

    一回生,两回熟。记者再次将桶重重地插入泥中,紧接着向前推,随后放倒。在重复两三次之后,记者基本掌握了挖泥的技巧,但体力也迅速下降,右臂发酸发硬,双手发麻。一旁的李少增怕记者累着,连忙替换上。

     “这么累,别说干一天了,就算干半天也受不了啊,你们不嫌累吗?”记者问道。李少增边挖边说:“咋不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一天少则疏挖十二三口井,多则疏挖二十多口井,加班加点是常事,而且没有节假日,风雨无阻。就是因为工作又脏又累,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姚俊民称,他所在的养护二部仅有道路养护工26人,负责着铁西片区74条道路的养护工作,其中下水道疏挖工分为两个班组,共6个人,负责3100余口雨水井和近1800口污水井的疏挖工作。
    一桶污泥重二十多公斤 污水不时溅到身上
    休息片刻后,记者又参与挖了五六次后,这口窨井里的污泥基本被清理干净。稍后,记者一行往南走了三四十米,来到下一口窨井旁。这次,记者决定尝试一下拉绳子的工作。
    待李少增挖好泥后,记者握紧绳子,用力向上提,十分费劲儿。“井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泥啊?”记者问。姚俊民称,兴华路居民多,商户多,个别居民素质不高,经常向窨井里倾倒剩饭剩菜、煤渣等生活垃圾,这是导致这条路上窨井里污泥较多的一大原因。
    提完第一桶污泥后,记者所戴的白手套顿时被染成了黑色。提完第二桶,污泥浸湿了手套。由于挖泥勺不停地在水里搅动,一股股酸臭味儿袭来,令人作呕,记者不禁皱起了眉头。
    “冬天还好些,夏天气温高,更臭。有时,窨井里有砖头和石块,用挖泥勺挖不出来,工人就得穿上橡胶裤,下到井里用手挖。”姚俊民称。
    拉了两三桶污泥后,记者渐渐觉得胳膊用不上力了,在牵引着挖泥勺准备往大污泥桶倾倒时,记者胳膊一软,挖泥勺突然倾斜,里面的污水“哗啦”一下洒在地上,溅到了记者的鞋上和衣袖上。
    姚俊民赶紧给记者递过来一块抹布:“稍不注意,污泥就会溅一身,像老李和老陈他们,衣服天天都得换。”姚俊民称,开展下水道疏挖工作有时会遭到个别市民的不理解,有的不满意污泥装载车影响交通,有的不满污泥溅到身上,这让工人们十分委屈。
    11时30分,体验结束,记者只挖了两口窨井,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姚俊民说:“下水道疏挖工每天很辛苦,但愿市民都能提高素质,不再往下水道里扔垃圾,这样就能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了。”

百行百味 第7期
------分隔线----------------------------